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提出把我区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对此,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企业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8337”提出的目标全面挺进。
新品下线 填补空白
6月15日,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企业(以下简称北重集团)自主研制的首台70吨级7008LC大型液压挖掘机成功下线。
面对一道道有条不紊运行着的工序,研发者之一李兵对笔者说:“这是大家全体研究人员经过一年努力研究出来的成果。这一产品的下线,不仅改变了我国大型矿用挖掘机没有自主常识产权的被动局面,也填补了我国自主研发大吨位矿用挖掘机的空白,不简单啊!”
同样被称作“不简单”的还有北重集团新研发的EBZ132型线控掘进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台掘进机不用驾驶员,仅仅通过身边的操作台就能实现远程控制,最远的控制距离可达400米,最深的掘进深度可达100米。
4月20日17时,在北重集团工程机械企业厂房内,装配工魏库正对这台线控掘进机进行着调试,当调试完最后一道工序时,已经站了8个小时的他,这才有空找了一把椅子坐下。此刻,他没有马上摘掉那副油迹斑斑的手套,也没有擦一下汗水与泪水混杂在一起的那张黝黑的脸,而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台庞然大物,自言自语道:“不简单啊,北重人真的不简单!”
2月26日,北重集团自主研制的P92钢管,顺利通过华能集团南通电厂1000兆瓦超(超)临界火电2号机组168小时测试,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国产高端耐热钢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在超(超)临界机组四大管道上的应用迈出关键一步,终结了我国百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关键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对于我国www.9778.com事业自主发展和振兴装备制造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北重集团总经理蔺建成说:“这更不简单,而不简单的事例在北重还有很多很多。”
诊治内伤 企业转型
特种钢是北重集团三大核心产品之一,也是建厂60年来的拳头产品。“特钢兴,则北重兴”,已成为几代北重人的共识。
2004年以来,作为北重集团龙头企业的特钢企业率先在国内研发出P91、P92大口径钢管,这种用于火力发电站的厚壁无缝钢管,由于开发的较早,国内能够研制生产的厂家又少,附加值也高,它曾给北重集团带来过相当可观的利润。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恰恰是一直以来为集团创造利润最大的特钢企业,前几年却开始大幅滑坡。
2009年,北重集团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项目竣工投产之后,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外企业大幅拉低P91 、P92钢管的市场价格,加之国内市场机制不完善,一些企业低价销售锅炉用P91钢管,有的用户指定用进口产品,特钢企业的经营举步维艰。尽管在此期间特钢企业也进行了一些技术工艺改造,但产品的成本价格与国外相比,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特钢企业一下子跌入了低谷。
龙头企业低下了头,怎么办?
2011年6月27日,李建平就任北重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上任伊始,他就带领专家组一心扎在特钢企业,从原材料的成本、采购、运输、使用等每一个环节;从产品的设计、工艺、技术、质量、销售等每一个过程,他都全面细致调研,了解存在的每一个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问题终于显现出来:设备老化,故障频发,严重影响稳定生产;冶炼技术和工艺落后,难以满足产品的技术质量要求;员工技能水平不高,制约了企业管理和经营效益的提升。这3个因素直接导致了特钢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减弱。
李建平认为,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得了病是常事,关键要从源头查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使企业祛病康复,焕发生机,这才是生存下去的必然选择。
病因找到了,病情摸透了,如何医治?
李建平董事长的观点是,只有对特钢的炼钢系统进行整体改造,而且是脱胎换骨式的大改造,才能使特钢起死回生。
于是,集团企业组织和发动所有能使用的力量,为特钢企业开出了药方:实施两项技术改造和两项技术攻关。
两项技术改造,是指中频炉建设项目和电炉提质增效项目。
通过对中频炉的技术改造,年节约成本5000余万元。而电炉实现热兑铁水冶炼,不仅可以有效控制钢水中的各种元素,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也可以节约电能消耗,缩短冶炼周期,同时还可以将电炉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节约能源。该项目的科技提升使炼钢成本每吨降了500多元,以年产20万吨钢水计算,每年节约成本1亿元以上。
两项技术攻关,是指提升钢管材料利用率和炼钢系统整体改造。
自2012年11月以来,北重集团引进奥地利的技术,在钢水冶炼技术、浇注工艺、模具结构、冶金辅料、现场操作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目前,特钢产品探伤合格率为99.3%,50毫米以上壁厚的钢管材料利用率由过去的40%以下提升到现在的55%。
与此同时,炼钢系统整体改造项目一揽子方案中的3000吨油压机、2000吨水压机、360项目等设备维修改造以及相关工艺的攻关均已完成,现已进入高效生产阶段。
今年上半年,特钢企业累计销售收入7.7亿元。这条昔日低下了头的巨龙,又开始傲视商海屹立群雄。
6月30日,郑德胜拿着刚刚签订的2000万元订单,兴奋地对笔者说:“机遇来啦!机遇来啦!没想到今年上半年的订单这么多。”
郑德胜是北重集团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副总经理。在该企业工作了23年的他,从未一下子见到这么多的订单。他告诉笔者:“由于客户对产品的科技含量要求高,大家从2011年开始就下大力气研发新产品,远程线控掘进机、采煤机、刮板机、高端液压支架等产品都已成功下线,批量生产,并全部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个性化、高端化。仅去年,大家的销售收入就达3.2亿元。”
机遇,的确来了。
十二五期间,我国继续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目前,除山西已完成大部分煤炭资源整合外,内蒙古、陕西、山东等省区从今年开始进行煤炭资源整合。整合后的煤矿,必将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煤机设备,煤机制造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面对“春天效应”,早有准备的北重集团哪能让机遇轻易溜走。
2012年,随着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的研制成功,北重集团煤机生产实现了“三机一架”,即采煤机、刮板机、掘进机和液压支架的配套体系,能够为煤矿企业提供综采设备制造“一站式”服务。
2013年,内蒙古首台矿用井下救生舱在北重集团装配完成,北重集团由此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具有该产品生产能力的企业。
与此同时,北重集团从矿业设计、矿山开采、设备选型、设备制造、废旧物资再利用等方面延伸服务领域,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要。
现在,阳煤集团、平煤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已成为北重集团的忠实客户。
同样成为忠实客户的还有华能、国电、广东核电、哈尔滨锅炉厂等几十家www.9778.com及相关企业。
“以往都是从国外进口,现在大家用北重的管材替代,采购成本降低了30%,以后电厂建设再也不用提前两三年与外商签单、到处找库房囤积管材了。”华能南通电厂采购部主任严蔚恒欣慰地说。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超(超)临界发电(USC机组)技术快速发展,但超(超)临界发电用高端耐热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主要依赖进口,由于进口管材价格昂贵、交货期长,致使电站投资增高,电厂建设周期增长,严重制约了我国火电建设。在此背景下,北重集团成功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P92无缝钢管。2008年通过全国锅炉和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评审后,同年实现了P92钢管在电站锅炉中的使用。
今年上半年,北重集团又与大唐中水集团、东方-电气集团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产品订单纷至沓来。
对此,李建平董事长雄心勃勃地告诉笔者:“随着P92钢管国产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家将要制定国家标准,建立工业实验室,用行业标准来规范和引领市场竞争。”
据了解,北重集团在www.9778.com、煤炭、军火等方面已经占据了国内同类产品的主导地位,现又成功进入了石油、化工、航天、航空等领域。
科技强企 前景广阔
“过去一个产品的研发周期是3~5年,等你研制出来了,这类产品在市场上也快被淘汰了。而现在研发一个产品仅仅用几个月,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还能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北重集团新产品研究院副院长高树军感慨地说。
对此感同身受的还有特种机械厂502车间主任赵婷婷。她说:“以前火炮某核心部件的生产周期是60天,现在是35天;以前同一个产品的同一个工序只能在1台设备上生产,现在可以在多台设备上生产;以前影响火炮射击精度的某部件一次性合格率最高为78%,现在是100%,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近年来,北重集团突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科技理念,全面推进科技强企战略,加大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支撑和奖励力度,工资待遇向科研人员倾斜,收效显著。
特种材料研究院主任王晓军博士告诉笔者:“我在北重集团工作10年了,能切身感受到企业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些年科研人员的待遇逐年提高,现在一位普通科研人员的工资是一位普通行政干部的1.25倍,全集团所有办公场所中,7个科研院所的办公环境最好,楼房最新。大家没理由不努力工作。”
北重集团科技部副部长王帅认为,正是因为对科技的高度重视和对科研人员的特殊对待,北重集团才没有在历次风雨中倒下。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重集团已累计申请受理专利363件,其中发明专利102件,所有申请的专利全部在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现在,北重集团是我国火炮行业主要研发、生产基地;我国高膛压火炮材料唯一的冶炼中心;世界产能规模最大的非公路矿用车生产基地;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非公路矿用车研发基地;我国中西部地区煤机产品生产基地。集团自主研发的超高压钢管、内燃机车曲轴光坯、风力发电机主轴、石油钻具和高级镜面模具钢等产品的性能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世界最大、国内首台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的诞生,创造了压机设计制造和挤压工艺技术的多项世界第一。
北重强了,以北重、一机为龙头,以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为平台的包头市装备制造业正在阔步崛起。2013年,包头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100多户投产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005亿元,成为自治区第二家突破千亿元的产业园区。
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奇瑞汽车、精功重卡、中兴特汽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产业;以久和风机为龙头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京东方液晶显示器件、荣泰光电为龙头的电子产品制造产业。
而呼和浩特市、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的装备制造业也初具规模。
笔者在这些地方的装备制造企业发现,它们都在进行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提升质量。而这3个方面的突破,均是在科技助推下进行的。